校史白描②:抗战烽火中“科技立功”!(上篇)


【编者按】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面向抗战胜利80周年和建校85周年,党委宣传部、档案馆(校史馆)特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从校史资料中精选生动片段,以白描笔触,原汁原味地展现伟德亚洲办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良好校风学风和做出的成就贡献,以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继承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作风建设,为推动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筑“红色地标”,修建中共中央办公大楼

1939年,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院,年仅27岁的杨作才来到自然科学院筹备组, 之后成为学院总务处处长。杨作才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出身于建筑世家,父兄均从事建筑行业,自小就积累了建造经验。到自然科学院工作之后,就受中央委派,精心设计和指导建设了李家塔大礼堂、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大楼、枣园礼堂、王家坪礼堂以及中央领导同志住所等一批重要建筑。

640.jpeg

中共中央办公楼

1941年春,中央安排杨作才在杨家岭修建一座中央办公厅办公大楼。接到任务后,杨作才提出平房与楼房两个方案,并画出草图。经中央研究,决定采用楼房方案,计划建设一栋三层楼房,中间三层,两边各两层,最外边一层。当时,延安还没有两层以上的楼房。方案确定后,杨作才随即开始设计工作,并直接向中共中央秘书长任弼时和副秘书长李富春领受工作任务。

中央又将之前杨作才带领修建李家塔礼堂和枣园礼堂的施工队伍调拨过来参加大楼的建设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杨作才每天与工人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建设大楼所需石材,就取自大楼所在的山上,通过放炮进行开采。

中共中央办公厅大楼采用的是三十年代流行的建筑样式,整体四方,中间的三层楼又高又长,二层楼短一些,一层又短一些,从平面上看像是一架飞机,也被人们称为“飞机楼”。三层楼设计用作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三层楼东西两壁各有一门,出门可在平台上散步。平台上铺的是专门烧制的方形薄砖。为了防水,铺砖时专门使用延长油矿的原油和土麻刀灰浆做垫层。

大楼后面有两座桥,原先没有设计,是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增加的。从三楼的门出来,走过桥就可以直接通到毛泽东、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领导同志居住的窑洞,二楼的桥则可通向警卫排驻地。

640.png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楼西厅召开

大楼的东厅,根据王若飞同志的要求,设计为作战室。设计前,杨作才专程到王家坪的军委作战室进行了调研,然后将东厅的后窗设计得很小,且没有外开门,既便于保密,也利于在室内悬挂大幅作战地图。1942年5月,在大楼的西厅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除了此之外,杨家岭中央领导同志居住14孔石窑洞也是杨作才设计和指挥修建的。

640 (1).jpeg

杨家岭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居住过的石窑

科学解盐荒,三边盐业“挑大梁”

抗战时期,西北的安边、定边、靖边三县被称为“三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五大分区之一。

远古时期,西北高原曾是大陆内海,海水枯竭后,盐分在三边地区沉积下来,形成了产盐地带。因此,三边盐业资源丰富,是国内主要产盐区之一。抗战爆发后,因沿海产盐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三边盐池更成为西北地区军民唯一的食盐供给来源。

640 (2).jpeg

陕甘宁边区盐务局盐池

当时,三边采盐主要“靠天”,每年六七月间雨后的十天左右,盐池中溶解了盐的雨水被晒干结块,盐农将盐块打碎(俗称打盐)再堆成盐堆。因受天气影响和工作条件恶劣,采盐生产效率较低。

1940 年夏秋,三边地区阴雨不断,不仅冲走了盐堆,盐池内的积水也无法蒸发,导致“盐荒”,人民生活和边区经济出现困难。在此背景下,边区政府委派自然科学院副院长、三边盐业处主任陈康白用科学方法解决盐业生产问题。

1940年8月,陈康白带领自然科学院教师华寿俊、陈宝诚赶赴盐池地区,深入群众调研,并找到了几处盐农口中的“海眼”。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他们发现“海眼”就是盐壳下水汽冲开沙子形成的“出气孔”。陈康白马上组织挖井勘察,发现在地面下二三尺便是含盐的黑泥岩板,再往下就会涌出含盐分很浓的“黑水”。陈康白判断“海眼”应该是古代海洋的遗存,盐的蕴含极为丰富。

随后,陈康白又让人在沙滩上用野草修筑田埂,筑成十几块一亩见方的盐田,将井内“黑水”用吊桶打上来灌入田中晾晒,不仅“成盐很快产出亦富”,而且盐粒结晶很大、色白洁净。盐田晒盐成功后,陈康白等人又扩大规模进行生产试验,同时总结经验,制定了简要操作程序:一天灌水、两天成盐、两天运盐、三天晒盐,总共需要六天。每月每亩可生产四五次,出盐150到200斤。全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克服了天气的影响,而且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640 (3).jpeg

陕甘宁边区盐场

经过几个月的生产实践,自然科学院工作小组拟定了“沙漠变盐田”的生产计划,安排自然科学院教师华寿俊携带精盐样品返回延安向中央汇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部副部长、自然科学院院长李富春同志,召集财经部和边区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专门听取了“定边打盐”汇报,充分肯定了新法制盐,随即明确了生产目标,对组织军民投入生产和运输做出了安排。此后,中央安排三五九旅到定边驻防打盐。

640 (4).jpeg

边区盐场的工人们正在打盐

在军民共同努力下,全新的打盐方法迅速在三边推广开来,1941年三边新建盐田1094块,打盐井168眼,产盐62万驮,创抗战时期最高纪录。到1943年,三边盐田发展到2834块,极大地缓解了边区政府的财政困难。1943年,边区税收21655万元,盐税8943万元,占比41.3%。

一段段穿越时空的回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校史片段,为我们呈现出85年前自然科学院师生们学习、生活和生产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成就新作为。浸润延安精神的校风学风,仍在代代传承,成为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干事创业、奋斗不辍的精神力量。


(来源:《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抗战解放区科技史料》《光明日报》《新西部》及网上资料

编写:王征、姜曼、王鹏、宋逸鸥